自2017年以來,福建省漳州市結合地形地勢,將地勢低洼、污水橫流且極易成澇的城中村、城鄉接合部區域改造為城市滯澇區生態公園,建設西院湖、上美湖、湘橋湖等“五湖”項目,極大地提升了市區調蓄澇水能力;整合農田林地,在不改變原有用地性質的基礎上,建設下凹式綠地、雨水花園、生態草溝、透水鋪裝等海綿設施,打造荔枝海、香蕉海等“四?!碧厣>d型農業生態公園,發揮山體林地滯蓄雨水及涵養水源功能?!拔搴暮!表椖康慕ㄔO初步構建起漳州市區生態空間格局。
西院湖滯澇區公園局部鳥瞰圖
西院湖滯澇區公園項目是漳州市區“五湖四?!苯ㄔO工程中的典型項目。項目地塊位于三湘江河道中游,規劃建設總用地面積約380畝,通過合理利用地勢低洼的特點,整合水利、生態、休閑三大功能,融合濕地風情、山水湖景和自然風光,結合棚戶區改造及水環境整治相關資金,將片區打造成集城市調蓄澇水、生態保護和休閑健身功能于一體的西院湖滯澇區公園。
以“蓄治用宣”落實海綿城市建設
西院湖滯澇區公園在建設時全面落實海綿城市建設理念,通過“蓄治用宣”措施,完善片區蓄排平衡體系、改善片區人居環境質量、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率、構建全社會參與氛圍。
西院湖調蓄水面
“蓄”,就是調蓄澇水。西院湖片區屬于市區三大流域之一的三湘江流域,南側緊鄰九龍江西溪江堤。由于受地面高程限制,片區內的澇水極易受到外江頂托,造成排水不暢。根據水力模型評估結果,三湘江流域設施排澇能力與城市排水防澇標準差距較大。同時,西院湖所在的西院村為城中村,由于地勢低洼,逢雨便澇,對村民的生活造成較大影響。西院湖滯澇區公園項目以棚戶區改造為契機,因形就勢,恢復保留現狀洼地并將其改造為具有調蓄功能的滯澇區公園,建設調蓄水體面積約190畝,實現調蓄容積10.9萬立方米。結合相關排澇泵站等設施建設,將片區排澇標準大大提升,系統地構建片區蓄排平衡的排水防澇體系,極大提升片區排澇韌性。同時,公園通過建設透水地面、生態旱溪、雨水花園等海綿措施,進一步提升雨水凈化、下滲作用,實現源頭雨水減量、污染減排。
“治”,就是治理污水。西院湖片區建設前為城中村,地塊內分布魚塘、農田和養豬場,黑臭垃圾成堆;村民生活及生產污水任意排放,通過魚塘、農田等流入三湘江,對水環境造成嚴重污染,周邊居民生活環境惡劣。漳州市結合棚戶區改造工作,實施排水管網梳理完善及排水單元雨污分流達標建設,確保污水不入河。將原康山溪河道拓寬為湖體,實施生態修復工程,提升水體凈化能力。同時,通過三湘江引水泵站將九龍江水引入園區湖體進行凈化和過濾,以實現“活水保質”的良好效果,進一步保障下游三湘江水質。建設完成后,片區內水體水質由原來的黑臭水體提升至準Ⅳ類以上,實現“清水綠岸、魚翔淺底”。
“用”,就是回用雨水。漳州市在海綿城市建設實踐中,結合“國家節水型城市”建設,在西院湖片區建設雨水回用澆灌系統。滯澇區滯留雨水在湖體中凈化后,經提升泵房并入公園綠化澆灌系統,替代自來水進行日常澆灌。經計算,西院湖滯澇區公園每年實現雨水資源化利用量約為1.6萬噸。
項目組工作人員在示范館內組織海綿城市建設培訓
“宣”,就是強化宣傳。為進一步落實海綿城市建設理念,構建“全社會參與”的海綿城市建設氛圍,項目組在西院湖滯澇區公園內建設漳州市海綿城市建設示范館,通過視頻、圖片、實物、互動設施等形式向群眾宣傳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實現常態化宣傳。同時,以海綿展示館為基礎,先后8次邀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導專家委員會專家開展交流培訓,將海綿城市建設理念植入所有參建人員心中,增加從業人員的技術積累與知識儲備,提升海綿城市建設管理水平。
以海綿項目帶動經濟社會效益
基于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建成的西院湖滯澇區公園,實現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一方面,公園將原緊鄰污水處理廠、居住環境惡劣的片區改造為生態宜居的綠色居住區,建設帶動了周邊土地增值,土地收益覆蓋片區開發改造和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帶動了經濟效益,實現了可持續發展。
另一方面,公園建設為周邊群眾提供了休閑健身的場所,搭建了群眾親近自然的途徑,極大地增強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升了城市的內在品質,實現了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