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黃安(湖北省紅安縣的舊稱),人人好漢。銅鑼一響,四十八萬。男將打仗,女將送飯?!?br />
戰爭年代,紅安用銅鑼發動群眾參加革命,凝聚起軍民一心打土豪分田地、翻身求解放的力量。
2018年,紅安縣在湖北省率先退出國家貧困縣序列。在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的歷史交匯期,基層社會治理面臨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
農村,空心化、空巢化問題加劇,公共事務參與動力弱,公共服務供給不足;
城區,“城中村”環境臟亂差,“新市民”對社區缺乏認同感、歸屬感、獲得感。
怎樣才能更好滿足群眾更加多元多層次的美好生活期待,怎樣讓基層社會治理更有活力?
紅安以城鄉社區為基本單元,從解決人居環境的實事小事做起,發動群眾“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用“共同締造”解答新時代的基層治理之問。
“把群眾發動起來,讓群眾參與進來”——“共同締造”就如一面新時代的“銅鑼”,為基層社會治理提供了新的方法,探索出開啟幸福生活之門的“金鑰匙”。
找到一把“金鑰匙”
從貧困村到“明星村”,變化背后的密碼,就是激發起群眾建設美好家園的主人翁意識,發掘出蘊藏在群眾之中最強大的內生動力。
紅安人接觸“共同締造”,是從柏林寺試點開始的。
柏林寺村位于紅安縣七里坪鎮東北角,距鎮區17公里,是淺丘陵山區,主要種植水稻、紅薯、花生,全村1600多人,60%以上在外務工,常住人口不足600人,且多為老人和小孩,其中65歲以上老人231人。
無特色資源,無優勢產業,無青壯年勞力,屬于典型的遠郊型村莊。這樣一個“三無”國家級貧困村,怎樣才能脫貧、變美?
2017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在全國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試點工作,柏林寺村被列為首批四個試點單位之一。
2018年3月,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的專家團隊正式進駐柏林寺村。這個“高大上”的國家級規劃團隊,并不急于畫圖紙、出規劃,而是從一家一戶走訪開始,村里建什么、怎么建,聽聽村民們怎么說。
柏林寺村中心的大塘黃格塆有一個臭水塘,最初的建議是:在上面建一座小橋,打造“小橋流水”景觀。59歲的村民閔金花不同意:“我兩個孫子經常在塘邊玩,如果掉下去怎么辦?再說,村里有條劉子河,河面上有小橋。我們不缺小橋流水,缺個跳舞的小廣場?!币巹潕熡浵铝怂囊庖?。
立足于“多共謀、慢出圖”的理念,走訪足足兩個月后,一套規劃圖才出爐。工作隊將村民召集在圖前:同意的地方,按紅色圖釘;不同意則按藍色圖釘。
根據大伙投票通過的規劃,大塘黃格塆要拆除217間牛欄、豬圈和廢棄房子,黃孝力家閑置的牛欄、柴房也在其列?!斑@是我家的財產,拆了給集體修路、建廣場,就變成公家的了。不能動!”他當場反對。
工作隊和村委會沒有馬上表態,而是請他“先走出去看一看”。
2018年5月,全國有名的美麗鄉村——河南郝堂村,迎來一批柏林寺村村民代表?!斑@個村子跟畫兒一樣美,難怪游客這么多!”黃孝力嘖嘖稱贊。
回來后,黃孝力做起老伴兒的工作:“郝堂村建得美,那里家家出力,人人舒心。村里建百姓廣場,全村都能受益,我們不能拖后腿?!?/p>
當“參與”的種子在群眾心里生根發芽,“共建”的意識便悄無聲息地開枝散葉。
自己動手,主動拆牛棚;修路占地,不要一分錢補償;原來的臭水塘被填平,建成文化廣場。
短短幾個月,村民主動拆除柴房、牛棚337間,新建公廁16座,改造當家塘18口。柏林寺村擬建一套地下污水管網。幾位做過泥瓦匠、木工的村民領頭組建施工隊,100多戶村民參與土石方挖掘、排水管鋪設,不拿一分錢酬勞。主管道由政府投入建設,連通各家的部分,村民自己投工投勞?!岸际俏覀冏约旱氖?,干起來帶勁!”村民黃忠華自豪地說。污水管網工程預算68萬元,結果只花了32萬元。
規劃師從“專家”變成了“參謀”,村民從“旁觀者”變成了“參與者”,家園建設從“要我干”變成了“我要干”,社區治理從政府“獨角戲”變成了多方參與的“大合唱”。
2020年,柏林寺村成為全國美麗鄉村示范村。
發生巨變的,不僅是村莊的面貌,更是群眾內心的主人翁意識和基層治理的內在機理。
柏林寺村有一個面積近200平方米的幸福食堂,由村民捐資共建。幸福食堂由村民黃福和承包經營,村里75歲以上老人一日三餐免費,60歲至75歲的老人進餐一天只要5元。除了負責留守老人就餐,食堂還承辦村里的紅白喜事,接待游客進餐,一年下來能賺四五萬元。他說:“我們開始也不懂‘共同締造’。近年來,大小事情一起商量、一起干,村里歡聲笑語多了,來小河邊拍抖音的游客越來越多,只知道大家的日子越來越好了?!?/p>
誰來使用“金鑰匙”
讓群眾參與,是治理理念,更是治理實踐。分類施策,為每一類群體搭建起有效的參與載體和平臺,才能最大限度激發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柏林寺村內的變化,引起村外的廣泛關注。
紅安縣城關鎮小豐山村也曾是重點貧困村。2019年年初,小豐山村剛剛脫貧,“怎樣像柏林寺村一樣建設美麗鄉村?”村支部書記周從貴是個女能人,她到柏林寺村考察發現:柏林寺村交通和產業條件不如小豐山,但村容整潔,村民都自覺維護衛生,老人和小孩其樂融融。
小豐山村戶籍人員900多人,常住人口400人左右,其中有130多名婦女勞動力。
“必須將她們組織起來,讓每個人在組織中找到位置、發揮作用?!敝軓馁F和駐村工作隊籌措資金,建成29座蔬菜大棚。村里組建小豐山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將脫貧戶也作為社員。脫貧戶李春堯率先承包2座大棚,2019年增收4萬多元。剩下的大棚很快被留守婦女承包。
如今,“脫貧娘子軍”將蔬菜大棚經營得有條有理,蔬菜產業成為小豐山村支柱產業。去年,小豐山村村民年人均純收入1.5萬元,集體收入突破50萬元。
近年來,紅安設立1664個中心塆組黨小組,推選3268名黨員中心戶,建立村“黨支部(總支)+塆組黨小組+黨員中心戶”三級組織體系,招引回鄉能人216名,選派138名后備干部、33名大學生村官充實基層力量。
在城區,紅安在社區、小區成立黨支部、黨小組,廣泛建立業委會等社會組織,為“新市民”參與社區建設和管理搭建平臺和載體。
杏花鄉東城國際小區位于城鄉接合部,是一個萬人小區。2996戶居民中,一半以上是“洗腳上樓”的“新市民”。
2018年首批居民入住時,小區有80多個充電樁,已出現亂停亂放問題;2021年下半年,入住居民達到1200戶,一半以上住戶有電動自行車,“入戶充電”“飛線充電”隨處可見,安全隱患嚴重。
小區需要新建500個充電樁才能緩解充電難問題。選址綠化帶,誰來找政府改規劃?拆改停車位,有小車的業主不答應。
家住18棟的紅安城投集團職工董方明是共產黨員,他提議:成立業委會,由業委會代表群眾,向開發商反映問題。
此招一出,大伙兒欣然響應。不出三天,業委會成立,董方明當選業委會主任。
18棟有208戶居民、100多輛電動自行車。在武漢工作的業委會成員張荷花,前后往返五六趟協調選址,最后選定16棟和17棟之間的綠化帶改建停車棚。
2021年年底,在小區黨支部組織下,業委會商定充電樁的選址,社區聯系政府職能部門修改規劃,物業公司負責解決資金。小區開發商同意拿出130萬元,新建充電樁。
目前,小區建成7處充電棚、300個充電樁。業主何保霞說,現在接送小孩上學、買菜、購物等回小區刷卡、掃碼就可以充電。
社區治理,從政府“替民做主”到“讓民做主”;社區的事,從“政府的事”成為“自己的事”“大家的事”。居民參與解決了社區的痛點難點,也拉近了干群之間的距離。
如今,東城國際小區業委會微信群十分活躍,大伙兒有啥想法,都樂意在群里商量。要植樹,群里一呼百應;大掃除,報名人數常常爆滿。
用好這把“金鑰匙”
城鄉社區民情社情千差萬別,面對的問題各不相同,必須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因地制宜,創造性推進,才能真正形成基層社會治理的“共同體”。
2019年12月,紅安被列為全國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首批試點縣。
以此為契機,紅安縣打造“共同締造”重點村9個、一般村160個。在鄉村振興新階段,紅安縣又提出打造共同締造升級版示范村20個,在全縣393個村莊推廣“共同締造”。
根據各村自然條件、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群眾意愿等,紅安縣將鄉村分為四類:農特產業推動型、紅色旅游帶動型、農旅融合發展型、企業投資拉動型,實行分類發展。
觀音閣村位于七里坪鎮東北部,是開國少將秦光遠的家鄉。革命戰爭年代,觀音閣村有55名烈士捐軀。2019年,依托紅色資源,該村成立紅村經濟專業合作社,鼓勵村民自主改造房屋,打造“三同”(同吃、同住、同勞動)特色社會實踐教學基地。
25戶村民主動刷墻、改廁、鋪地板,提檔升級75間臥室?!懊课粚W員住一天,我們收200元,一年能有五六千元收入?!?組村民劉開枝說。
紅色旅游讓村民嘗到甜頭后,事關改善村莊環境的任何倡議,農戶都非常擁護。大家主動改廁、刷墻、打掃房前屋后,村莊越來越美。
在城區,紅安根據社區不同情況,從群眾最關心、最關注的實事項目入手,激發參與的意愿和行動。
東風社區位于城鄉接合部,由于城區擴張,土地被征用,許多村民變成城鎮居民。
今年3月,有居民提出:隔山塆有一塊低洼地,閑置多年,成了垃圾堆放場?!吧鐓^缺文體活動場所,可否將這塊低洼地改建成百姓舞臺?”
這塊洼地產權屬于隔山塆4戶村民,經社區干部做工作,他們愿意無償出讓。
工程建設需要200萬元。社區拿出90萬元,向愛心企業募捐80萬元,仍有缺口。隔山塆黨小組發起成立村莊建設理事會,幾名老黨員主動站出來:“我捐2000元”“我捐3000元”……有村民表示“愿意出工”,有人“愿出建筑材料”。
建設資金和材料很快籌齊。6月,隔山文化廣場建成,籃球場、公共廁所、小型停車場、群眾活動室一應俱全。
如今,隔山文化廣場成為居民休閑運動的好去處,村民們每每看到“捐款榜”上自己的名字,自豪感油然而生。
與隔山文化廣場相距約1公里,有一個便民中心正在建設。
7月16日,在城關鎮園藝社區,社區黨委書記王佩正在工地圍擋前忙碌。
據王佩介紹,園藝社區是一個城邊村,原住民屬于3個塆組,共有1300余人。2008年,村改成社區。近年來,隨著大量農民進城,社區建成6個住宅小區,常住“新市民”已有18000多人。
偌大一個社區,卻沒有農貿市場,居民買菜難;小區停車難,許多車都停在人行道上。在社區所屬維多利亞小區旁邊,有一塊10.5畝的低洼地,地里有226座墳和部分菜園,生活垃圾往里面傾倒,嚴重影響居民生活。
今年年初,縣政府決定,將這塊低洼地征收平整,建一個面積近7000平方米的便民中心。
便民中心規劃建一個停車場、一個口袋公園和一個農貿市場。土地由政府劃撥,土地平整由政府負責,停車場和口袋公園由政府投資,農貿市場由村集體負責建設和運營。
3月以來,社區組織3個塆組的原住民多次召開村民大會、村民代表大會,最終確定,全部56戶246位村民,每人以5000元入股,共籌資123萬元,參與建設農貿市場。7月3日,村民選出7人成立股東委員會,監管資金、建設、招商等。
“集資建農貿市場,可以方便村民和小區居民,將來會有分紅,自己老了也多個保障?!贝迕袂匦”?口人,經濟比較困難,也籌齊2萬元送到會計處。7月20日,123萬元全部到賬。目前,農貿市場正在建設,預計10月投入使用。
共同締造,“締造”了整潔亮麗的共同家園,也“締造”了互幫互助的共同精神。
擦亮這把“金鑰匙”
從“點”上試點,到“面”上推開,“共同締造”一開始就不是為了“造盆景”,而是探索出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和做法。
紅安縣委書記劉堂軍說,“共同締造”首先要黨建引領。在農村,紅安以塆組為單元,建立“1+4+N”的組織機制?!?”是基層黨組織,“4”指的是村組理事會、村監事會、村經濟合作社、專項責任組,而“N”則表示紅白理事會、環境衛生隊、銅鑼聯防隊等,普通黨員、鄉賢能人和普通群眾都參與進來。
在柏林寺試點工作中,駐村工作隊和理事會總結出“五步三類工作法”,“五步”即:意見商討—繪制初稿—審圖討論—意見整合—方案確定?!叭悺奔创迕駛兺瓿擅缒痉N植、農戶庭院改造、垃圾分類、房前屋后綠化美化、古井改造、打米廣場建設等節點改造;自家宅屋由村民自籌資金、自主選擇、自行栽植;村落責任區靠公共環境資金以獎代補,房前屋后分配到戶,村民負責栽種管護。
為建立科學有效的激勵機制,紅安縣堅持“先動手不空手”“干得好的給得多”的原則,設立1400萬元共同締造專項資金,對想干愿干干得好的村,實行“以獎代補”。3年來,該縣爭取各級資金7億多元向共同締造試點村傾斜,撬動鄉村建設由簡單“輸血”到自我“造血”。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專家、紅安縣副縣長丁洪建說:“這些做法,改變‘大包大攬’方式,統籌用好政府、社會、群眾的資源和力量,實現低投入見成效、花小錢辦實事?!?/p>
紅安縣政府辦公室干部吳黎明認為,“美好環境和幸福生活”需要產業發展來支撐。群眾有穩定的收入來源,市場主體有持續的收益,美好家園才能持續維護,才能建設得更加美好。
當前,紅安正實施鄉村振興配套提升工程,為20個示范村莊配套旅游道路、生態停車場等,推動服務、資源、平臺“下沉”,通過產業鏈集聚資源要素。
從“指導員”到“輔導員”,從自上而下的“單打獨斗”到發動群眾共同參與,黨委政府的擔子不是輕了,而是更重了。
“共同締造是一個內生過程,激發群眾主體意識非一朝一夕之功?!眲⑻密娬f,實踐證明,這把“金鑰匙”可以有效解決群眾內生動力不足、基層建設資金不夠、基層黨組織弱化等難題,使黨和政府與基層群眾真正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斑@項探索遠未結束,但只要找準方向,用準方法,肯定可以事半功倍,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