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上班像旅行,而我上班像取經”“壓垮上班族的最后一根稻草”……大城市的“通勤難”常會引來網友和媒體的吐槽。45分鐘的通勤時間,是全球公認的理想通勤時間分界線,通勤時長超過60分鐘則被定義為“極端通勤”,而與之相對5公里以內的通勤被稱為“幸福通勤”。大城市“通勤難”已成為擺在上班族面前一個日益突出的問題。日前發布的《2022年度中國主要城市通勤監測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長距離通勤已成為我國大城市普遍存在的現象。2021年,全國承受60分鐘以上“極端通勤”的人口超1400萬,其中有近600萬為青年人群,七成主要城市“極端通勤”增加。
通勤距離遠、候車時間久、路程時間長、乘車體驗差等通勤痛點最為上班族所詬病。在早高峰中,和清晨的困意纏斗;在晚高峰里,被一天的疲憊拖進夢鄉?!巴ㄇ诩与y”不僅增加了工作成本、影響工作效率和心情,更直接降低了生活幸福感。
軌道交通是解決“極端通勤”重要手段
如何讓每天的通勤更順心?在上班族眼中,漫長的通勤距離和時間是每天需要面對兩次的“大山”。在行業專家看來,城市通勤中遇到的種種“槽點”,反映了一段時間內我國城市規劃和建設中面臨的諸多挑戰。除了城市軌道交通線網規模、交通基礎設施與城市土地的融合匹配程度、基礎設施結構布局等問題,城市的職住分離度最受關注。據專家介紹,職住分離度可以理解為從居住地到最近就業場所的距離,用于衡量城市職住空間供給的匹配度與平衡性,職住分離度越小說明城市職住空間供給的平衡性越好。
過去我國城市規劃中一度強調城市的功能分區,而功能區過大造成了較大問題。在城市核心區域房價高、就業崗位通常集中,家庭購房居住地點多選城市非核心區域,由此導致大量的交通通勤,上班族在路上的時間比較多,城市運營效率比較低?!秷蟾妗凤@示,2020~2021年近七成城市職住分離增加,特大城市增幅尤其顯著,鄭州、青島、徐州是職住分離加劇最嚴重的城市。
“職”與“住”的距離不應該成為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如何通過提倡職住平衡達到減少通勤的距離和時間的目的?專家建議,在城市的已有格局上,可以通過鼓勵租賃的方式來助力通勤方便;在新城區建設中,則應更加注重城市空間的發展和周邊配套,比如在居住用地附近增加辦公用地、商業用地等,增加改善職住平衡的可能性。
不論是實現職住平衡,還是解決“極端通勤”,相關規劃專家認為,在當下,軌道交通依舊是解決以上問題的重要手段。大力發展軌道交通,將城市土地規劃和軌道交通建設有機結合起來,成為各大城市緩解交通擁堵、減少通勤時長的普遍做法。
據了解,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底,全國新開通地鐵、輕軌運營線路近1700公里,40個地鐵運營城市中32個城市有新增軌道里程。在原有道路交通布局與設計上,打造“生活圈”概念,盡可能地融入職住平衡理念,是提高“幸福通勤”比例的鑰匙。
此外,通過探索軌道站點周邊土地開發的市場化運作模式,如TOD(“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城市發展模式),通過區域規劃指標平衡與動態調整,可以最大限度發揮軌道交通促進職住平衡優勢。提升通勤質量和體驗感,打造城市軌道交通接入接出其他交通方式的組合出行系統,提升軌道交通全過程出行效率同樣十分重要。例如,軌道交通直接接入站點周邊的所有主要建筑物、地面公交場站等。
越來越多市民選擇綠色通勤
隨著社會對“雙碳”目標認識和理解的逐漸加強,尋求綠色、低碳的出行方式來緩解當下城市交通壓力,已成為特大城市治理的有效手段。降低通勤時間、提高通勤效率、美化通行環境,是抵達幸福通勤的根本。研究表明,作為刻畫通勤出行行為重要指標的通勤時間和通勤方式,通勤時間在影響居民幸福感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對于通勤方式來說,使用非機動化方式出行的,包括步行和自行車,通勤者幸福感最高,而使用公共交通通勤方式的幸福感低于使用非機動化方式和小汽車。因而,提升居民通勤幸福感,需要讓公共交通快捷起來、舒適起來,同時倡導居民綠色出行,緩解城市道路交通擁堵。
近年來,各地持續推動慢行系統改造升級,改善慢行交通與軌道交通的接駁換乘,打造城市騎行系統,提升居民通行效率,讓綠色出行變成一種生活方式,越來越多市民選擇綠色方式通勤。
深圳構建綠色低碳的城市交通出行體系,以推動“軌道-公交-慢行”多網融合為核心,通過進一步完善慢行出行網絡,規劃建設自行車高速公路和慢行骨干網,推動慢行活動空間精細化改造,打造安全、連續和舒適的城市慢行交通體系,打通“最后一公里”毛細血管,提升公共交通出行競爭力。一項調查顯示,有93%的深圳受訪者會采用公共交通作為日常通勤交通工具。
北京市秉承“慢行優先,公交優先,綠色優先”的交通發展理念,從規劃、建設、管理、執法等全方位體現從“以車為本”到“以人為本”的轉變。細節上的改變讓市民騎行、步行時更踏實放心。從為小汽車服務到為自行車讓路,慢行交通出行方式的回歸,也正在逐漸推動城市形態的改變。2021年以來,全市累計設置自行車路口一次左轉74處,明確機動車、非機動車、行人交通流線和通行權限,路口通行秩序得到明顯改善。隨著慢行系統持續優化,北京市民騎行、步行意愿增強,北京綠色出行比例逐年提升,2022年中心城區綠色出行比例有望達74.6%。
長沙構建多層次、多樣化的公交線網架構,不斷推動城市公共交通高質量發展,極大地滿足市民多樣化出行需求,提升市民生活幸福感,增強城市的活力與競爭力?!秷蟾妗凤@示,長沙系唯一連續3年45分鐘公交服務能力提升的城市?!疤_上公交、出門坐地鐵”的城市公共交通取代了私家車,成了眾多市民出行的首選方式。
各地多措并舉,構建暢通、舒心、方便的交通系統,打造處處體現城市溫度的通勤場景,多樣化的綠色出行選擇,讓“上班路”“回家路”更加舒心美好。
城市體檢為通勤難“問癥把脈”
減輕通勤壓力是重要民生工程,也是檢驗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試金石”。這也正是當下各大城市推進城市精細化治理的一個重要主題。譬如北京,為了減輕通勤族負擔、提高城市運行效率,在進行“五子聯動”的過程中,積極進行交通優化,包括增設地鐵線路、設立直達公交、推進快速路免費等。
城市體檢是近年來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的創新舉措。交通便捷作為城市體檢8個方面之一。其中,“單程平均通勤時耗”“5公里以內通勤比重”“軌道800米覆蓋通勤比重”作為衡量交通便捷的重要指標被納入“2022年城市體檢指標體系”。專家表示,通勤交通是反映城市人居環境質量的關鍵指標之一。城市職住空間演變反映了城市經濟增長、土地擴張帶來的空間格局的深刻變化??焖俪擎偦M程中,城市中心空心化、城市外圍臥城化帶來大量的長距離通勤和鐘擺式交通,這正是交通擁堵、尾氣污染等城市病的根源。從更多維度來看,城市通勤范圍的空間尺度體現了城市的輻射帶動能力和張弛程度,是對都市圈發展階段的重要反映。對職住關系的現狀度量是以人為本審視城市空間和功能的重要手段,應該作為城市體檢工作重點關注、持續跟蹤的主題。
當前,我國正在推動建立“一年一體檢、五年一評估”的城市體檢評估制度。專家認為,隨著城市體檢工作的推進,及時發現病灶、診斷病因、開出藥方,各地將如何用好城市體檢這個行之有效的手段,為破解城市通勤難提供可能的決策依據和解決方案,值得關注和期待。
健全友好的公共服務配套設施是城市幸福的關鍵一環。通勤交通是諸多城市問題的牛鼻子,是城市人居環境的重要反映。各地通過各種政策優化與精細化治理提升,促進城市合理的職住空間形成和交通體系低碳化轉型實現,為普通市民提供合理可控的通勤時間和多樣化的交通選擇,不僅有助于我國雙碳目標的實現,也將進一步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