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心系百姓安居,跨過高山河流,深入山村巷陌,聽民聲,察民意,在一個個百姓“夢圓安居”的精彩故事里,躬身推進“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的莊嚴承諾。
云南昭通,地處烏蒙山腹地,全境96.3%的地域是石漠化嚴重的山區,大山深處的人們生存困難。
漫步在西藏的城鎮鄉村,一棟棟藏式新房,成為見證雪域高原與全國人民一道奔向全面小康的最美風景。
松嫩平原,沃野千里,一派郁郁蔥蔥,正是糧食作物長勢最好的時節。一座座美麗的鄉村點綴其間,它們是許多人的故鄉,如今,也成為許多人安身創業的新家園。
大營街比較低調,但它的“云南第一村”頭銜并非浪得虛名。家家住別墅,戶戶有汽車,勞動力幾乎全員就業,年人均純收入近3萬元……這個有著5400多人的滇中農村社區,被稱為“中國農村共同富裕的榜樣”。這里的共同富裕何以實現?
從北京前門南行不遠,就來到了楊梅竹斜街。不同于前門大街的熱鬧喧囂,走進這條不到500米的胡同內,身邊的一切都安靜了下來。一座座古香古色的書局,一個個充滿文創元素的小店,用獨具特色的“文化味兒”,體現著北京胡同的風韻。
搬入陜西省石泉縣池河鎮西苑社區的新家后,再到汛期,劉文波也能睡個安穩覺了。
“某某村穿破鞋,地瓜蔓子當鞋帶,地瓜葉子當糠菜……”這首童謠是對我的家鄉昔日貧窮落后面貌的真實寫照。那時候,家鄉人深為童謠中的內容而感到羞愧,出門在外也極少提起。
欲說家中小康生活的變化,就我而言,非書房變遷莫屬。20世紀60年代,因家境貧寒,我過早輟學務工。
房子,是我們這代人的心靈痛點,我自小就有切身體會。祖父留下一套4間前后排列的房子,叔叔拆走了其中的一半,存余殘墻斷檐,難容我們一家5口人的居住。母親看得遠,經常嘮叨:“今后3個兒子可怎么娶妻成家???”
每次回老家,我都喜歡一個人在村間的道路上逛逛看看,偶爾會遇到幾家村民在翻新改造老屋。當清晨行走在村間那條交通要道時,總能看到絡繹不絕的車輛從眼前駛過,兩旁的商鋪及小攤,忙碌地進行著各種交易,宛如集市一般。此刻,我感覺到近幾年村莊在悄然地發生著巨大變化。